
麋鹿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麋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麋鹿教学反思1《麋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课文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麋鹿》这样一篇说明文,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讲清楚课文内容是容易做到的,但这显然又是不够的。我在备课中搜集了许多有关麋鹿的资料,也捕捉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尝试着挖掘说明文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与麋鹿近距离的接触,努力去进行一次情感与智慧的旅行。力求将说明文上得富有情趣,情理交融。
1.目标的设置。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知识性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一是情感态度目标,从麋鹿多灾的命运中领悟到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体会到国家队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无论是课文的学习还是达标检测都紧扣目标。
2.为让学生掌握麋鹿外形的特点,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利用课件从角、毛色、蹄子、尾巴等方面与其它动物对比,进行判断,从视觉上认识麋鹿这一奇特的外形。
3.第二板块主要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如果仅仅从文字表面去梳理传奇经历,抓住几个时间段,了解那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我把这部分当作教学的一个重点,并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搜集整合来补充所学,深入感知课文蕴含的情感。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以课文内容为媒介,了解麋鹿发展的过程,掌握其发展的“时间”;以课文的语句为依托,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说清麋鹿“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侧重对麋鹿“经历”的整体梳理。
在课前设计中,我还想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再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受麋鹿的每一段经历,要让学生读出情感,如:愤恨、惊喜等,情感的变化要随麋鹿的经历而变,这不仅是在了解麋鹿的经历,也不仅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更多的是透过语言文字,激发内心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这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精华,可惜的是在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导致这一环节匆匆而过,心中颇有遗憾,
第三板块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感受麋鹿回归故土的新生活。让同学们在读中感知麋鹿生活在故土的幸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法指导,通过自读,勾画句子,思考,写感受等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从教学设计来说,我觉得应该是吃透了文本,挖掘了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但是课堂上的不确定太多,实际操作与课前预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1.学生还需培训。因为本学期刚接手本班,对学生的了解与培训正在进行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还不够默契,小组之间的学习过程等训练都不到位,还需继续训练。
2.时间安排要恰当。每次公开教学都会犯时间上的问题,这次同样是前松后紧。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自己太“贪婪”,觉得在教材的处理上这也需要讲,那也需要说,鱼和熊掌想皆得,但课堂就只有40分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合理的选择才行,重难点的处理不太准确,造成时间分配不均。
麋鹿教学反思2《麋鹿》主要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课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较为成功:
1、教学环节设计充满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精彩设计弥补了说明文语言平时枯燥的不足。其中让学生“看图读文辨麋鹿”这一环节充满了童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精心设计,整合教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其中最突出的亮点为“麋鹿的传奇经历”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传奇经历的?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麋鹿的传奇经历并画出示意图。这样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创新的气息,如本节课中设计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
通过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使本课课件制作精美,多媒体生动形象、适时的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教学中能够紧扣主题施教,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落到实处。由于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不容易读出感情来,因此课堂上过分重视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学习活动,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使有感情的朗读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落实。
另外,课堂节奏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总之,对教材的充分研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会继续努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麋鹿教学反思3《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教学麋鹿外形特点部分,我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据说明图中的鹿不是麋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
在教学经历这一段,因为文章比较长,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先小组分工学习,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与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来实现长文短教。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分配不当
这堂课时间分配上面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首先在麋鹿外形与习性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学设计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当,使教学这一部分上 ……此处隐藏8720个字……p>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把探究的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让学生先围绕主要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这样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由自选的组长组织阅读。
2、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选
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探究呢?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些问题哪些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解决了,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哪些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可解决的,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哪些必须去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问题,如:找不到理想的图片,不知如何将调查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我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他们,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研读课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搜集资料之多,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我国现有麋鹿的数量、种群分布及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呢?我没有去干涉,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排,第二课交流时,有的小组在班级办了个图片展,有的小组写了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进行现场介绍……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们,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别看我们年龄小,其实人小心不小。谁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要做一个引路人,做学生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探究的劳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效果让学生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学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主动放权
2、此次活动由于是分小组进行的,在总结评价时,我没有自己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尤其是自己参与探究过程的感受。让他们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学生都感到这种探究性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相比虽然自己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到的东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乐。
2、适当示弱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我们的教师应客观地看到这点,放下架子,适当示弱,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唯师是上、敢于质疑的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不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还情不自禁地对同学们说:“《麋鹿》这课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家,你们是研究麋鹿的小专家,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麋鹿的知识,你们是我的一课之师。”学生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我想他们一定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注意延伸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篇课文只是一根链条上的一个小点,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我们本可以进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课文哪些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做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探索亦无止境,今后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课文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会学习的人应当学会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麋鹿教学反思14课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大丰自然保护区,我们认识了一种漂亮的野生动物,它是谁呀?(欣赏麋鹿的图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想象的情景之中,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为下文认识麋鹿并深入学习和探索麋鹿的故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学习也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语句,感受它的特点。然后集体交流,了解麋鹿角、尾、蹄、毛色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孩子画得很准,特别是各部分的特点,词语抓得准确,不过交流时学生不能充分说明文字背后的意思。这直接影响了课堂实效性。
在设计角色扮演这一环节中近学生与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文本的内容,进一步的得到思想情感体验。但是我却忽视了对学生及时性的评价,没有使学生在自己“解说”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怎样灵活地捕捉学生的发言进行创造性的引领呢?这其实成了我教学中最大的绊脚石,自己很难在此能做很大的突破,今后教学应该试着去改变,将自己的教学往更高的层次上去推一推。
麋鹿教学反思15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活动导学”的课题实验的赛课,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按照“信息技术方法”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这节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单:1、复习检查生字词、多音字,课文段落等。2、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3、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拓展:介绍珍稀动物,写好广告用语匆匆完成。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这一节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参与到小组活动,我就觉得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文档为doc格式